2021 年高教社杯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赛题目
(请先阅读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论文格式规
A FAST”主动反射面的形调节
中国天眼——500 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Five-hundred-meter Aperture Spherical radio
Telescope,简称 FAST),是我国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目前世界上单口径最大、灵敏度最高的
射电望远镜。它的落成启用,对我国在科学前沿实现重大原创突破、加快创新驱动发展具有
要意义。
FAST 由主动反射面、信号接收系统(馈源舱)以及关的控制、量和支承系统组成(如
1 所示),其中主动反射面系统是由主索网、反射面板、下拉索、促动器及支承结构等主
部件构成的一个可调节球面。主索网由柔性主索按照短程线三角网格方式构成,用于支承反
面板(含背架结构),每个三角网格上安装一块反射面板,整个索网固定在周边支承结构上
每个主索节点连接一根下拉索,下拉索下端与固定在地表的促动器连接,实现对主索网的形
控制。反射面板间有一定缝隙,能够确保反射面板在变位时不会被挤压、拉扯而变形。索网
体结构、反射面板及其连接示意图见图 2 和图 3
1 FAST 三维示意
2 整体索网结
(a) (b)
3 反射面板、主索网结构及其连接示意
主动反射面可分为两个状态:基准态和工作态。基准态时反射面为半径约 300 米、口径为
500 米的球面(基准球面);工作态时反射面的形状被调节为一个 300 口径的近似旋转抛
(工作抛物面) 4 FAST 在观测时的剖面示意图C 点是基准球面的球心,馈源舱接收
平面的中心只能在与基准球面同心的一个球面(焦面)上移动,两同心球面的半径差为 F=0.466R
(其中 R 为基准球面半径,称 F/R 为焦径比)。馈源舱接收信号的有效区域为直径 1 米的中
圆盘。当 FAST 观测某个方向的天体目标 S 时,馈源舱接收平面的中心被移动到直线 SC 与焦面
的交点 P 处,调节基准球面上的部分反射面板形成以直线 SC 为对称轴、 P 为焦点的近似旋转
抛物面,从而将来自目标天体的平行电磁波反射汇聚到馈源舱的有效区域
4 FAST 剖面示意图
将反射面调节为工作抛物面是主动反射面技术的关键,该过程通过下拉索与促动器配合来
完成。下拉索长度固定。促动器沿基准球面径向安装,其底端固定在地面,顶端可沿基准球
径向伸缩来完成下拉索的调节,从而调节反射面板的位置,最终形成工作抛物面。
本赛题要解决的问题是:在反射面板调节约束下,确定一个理想抛物面,然后通过调节促
动器的径向伸缩量,将反射面调节为工作抛物面,使得该工作抛物面尽量贴近理想抛物面,以
获得天体电磁波经反射面反射后的最佳接收效果
请你们团队根据附录中的要求及相关参数建立模型解决以下问题:
1、当待观测天体𝑆位于基准球面正上方,𝛼 = 0°, 𝛽 = 90°时,结合考虑反射面板调节因
素,确定理想抛物面
2当待观测天体𝑆位于𝛼 = 36.795°, 𝛽 = 78.169°时,确定理想抛物面。建立反射面板调节
模型,调节相关促动器的伸缩量,使反射面尽量贴近该理想抛物面。将理想抛物面的顶点坐标
以及调节后反射面 300 米口径内的主索节点编号、位置坐标、各促动器的伸缩量等结果按照
定的格式(见附件 4)保存在result.xlsx”文件中
3基于第 2 问的反射面调节方案,计算调节后馈源的接收比,馈源舱有效区域接收到
的反射信号与 300 口径内反射面的反射信号之比,并与基准反射球面的接收比作比较。
附录:要求及相关参数
1、主动反射面共有主索节点 2226 个,节点间连接主索 6525 根,考虑周边支承结构连接
的部分反射面板,共有反射面板 4300 块。基准球面的球心在坐标原点,附件 1 给出了所有主索
节点的坐标和编号,附件 2 出了促动器下端点(地锚点)坐标、基准态时上端点(顶端)的
坐标,以及促动器对应的主索节点编号,附件 3 给出 4300 块反射面板对应的主索节点编号。
2、基准态下,所有主索节点均位于基准球面上。
3、每一块反射面板均为基准球面的一部分反射面板上开有许多直径小于 5 毫米的小圆孔,
用于透漏雨水。由于小孔的直径小于所观察的天体电磁波的波长不影响对天体电磁波的反射,
所以可以认为面板是无孔的。
4、电磁波信号及反射信号均视为直线传播
5、主索节点调节后,相邻节点之间的距离可能会发生微小变化,变化幅度不超 0.07%
6、将主索节点坐标作为对应的反射面板顶点坐标。
7、通过促动器顶端的伸缩,可控制主索节点的移动变位但连接主索节点与促动器顶端
的下拉索的长度保持不变。动器伸缩沿基准球面径向趋向球心方向为正向。假设基准状态下,
促动器顶端径向伸缩量为 0其径向伸缩范围为-0.6+0.6 米。
8、天体 S 的方位可用方位角𝛼和仰角𝛽来表示(见图 5)。
5 天体 S 方位角与仰角示意
基于迭代曲面拟合与离散化的主动反射面形状调节方案设计
摘要
本文对天眼—FAST射电望远镜的主动反射面形状调节机制进行建模分析,
其工作原理与过程进行深入探究。首先根据所给数据,计算出基准球面的平均半径约为
300.400m接着在目标天体位于球心正上方的状态下,求解出世界坐标系下的最优理想
抛物面方程。根据天体位置的变化,建立相应的天体坐标系通过旋转矩阵进行两坐标
系之间的相互变换。
为尽量贴合理想抛物面,首先尝试主索点位于目标抛物面之上的方法,再进行拟合
方案的修改优化,直至达到理想程度。本题主要采用旋转矩阵实现坐标转换,利用迭代
算法进行拟合方案优化,并结合解析几何对问题进行求解。
针对问题一将三维立体问题简化为二维平面图形,即将对理想抛物面方程的求解
转化为对理想抛物线方程的求解。通过解析几何分析,建立可能的抛物线方程。利用
线性规划以促动器伸缩范围、照明区域口径大小等现实情况为约束条件,寻找可以使
促动器伸缩长度尽可能小的焦距值,从而确定最终的理想抛物线方程。将该理想抛物线
绕着 z 轴旋转,得到理想抛物面方程约为 z = 0.0017816(x
2
+ y
2
) 300.74
针对问题二当目标天体位置移动,以天体与球心所在直线为 z 轴,建立天体坐标
系,从而使目标天体在该坐标系下位于球心正上方,将问题二与问题一建立联系,并通
旋转矩阵对坐标点进行变换与反变换处理。
首先引入拟合偏差均方根 (RMS) 的概念,选取一系列标记点,将球面离散化处理,
合效果。一选 300
上,发现 RMS 值不太理想。方案二要求计算出 300 米口径内主索节点周围标记点偏离
距离均值的均方根值,并将每一个主索节点沿着径向调整,利用迭代算法直至偏差均
方根值达到理想状态。最终 300 米口径中所包含的主索节点有 692 个,理想抛物面的顶
点精确到小数点后三位为 (49.375 , 36.931, 294.347)
针对问题三:对电磁波的传播路线进行数学分析。将在 300m 口径内的所有球面形
反射面板进行离散化处理,根据天文观测的精度要求,每个散点间距不大于 1.5 米,于
是在所有反射面板上选取出 45 个标记点,对所有的标记点进行反射电磁波的路径计算,
并找出反射电磁波在馈源舱平面的击中位置。对于每一块反射板统计出落在接收有效面
积内光点所占比例,并以该板在天体坐标系下水平面投影面积占比为权重,最终将所有
300 米口径内反射板对应的带权值相加,作为该状态下的接收率。最终工作抛物面状态
下接收率约为 61.323%,基准球面下接收率约为 5.724%
关键字: 迭代算法 曲面拟合 离散化 旋转矩阵 非线性规划
1
一、 问题重述
1 . 1 问题背景
中国眼—500 径球射电镜,简 FAST目前界上径最
射电望远镜,其灵敏度、观测范围都使其他望远镜设备望尘莫及,预计将在未来二三十
年内保持世界顶尖设计水平。[1][2] 具有中国独立自主知识产权的中国天眼在体现了我
国突猛进技术新能的同时,也将众多础科域提新的遇与能性,
并在西部展、国建设国家全等面发不可代的用。[3] FAST
分析和数学模型的创建,将有助于国家大型工程的科普进程,并为管理者对 FAST 实施
进一步应用与维护提供便利。[4]
1 . 2 问题的提出
作为世界上第一个采用变位工作方式索网结构的射电望远镜,FAST 由主动反射面、
信号接收系统 (馈源舱)以及相关的控制、测量和支撑系统组成。其中主动反射面系统
由主索网、反射面板、下拉索、促动器和支撑结构组成。
主动反射面分为基准态与工作态。基准态为以一个半径约 300 米,口径 500 米的球
面,工作态时反射面则会被调节成一个口径 300 米的近似旋转抛物面。馈源舱只能在焦
面上移动。当 FAST 测天体目标 S 时,馈源舱移至球 C S 的连线与焦面的交点
P 处。调节反射板排布,使来自目天体的平行电磁波反射聚到馈源舱的有效区域。
工作剖面如图 1所示。
而技术的关键在于如何在满足反射面板调节的约束下,确定理想抛物面,并且通过
下拉索与促动器的配合来将反射面调节为工作抛物面,使该抛物面贴近理想抛物面,
而可以获得最佳接收效果。
在已知所有主索节点和促动器的坐标、编号及对应关系,以及他们与 4300 块反射
板的对应方式后,需解决以下问题:
1. 确立当目标天体位于基准球面正上方时的理想抛物面。
2. 当目标天体位 α=36.795°β=78.169° 时确立理想抛物面,并建立反射面板调节模
型,使其尽量贴近理想抛物面。最终标注出顶点坐标、300 米口径内主索节点编号、
位置坐标和各促动器的伸缩量。
3. 基于第二问的答案,计算调节后馈源舱的接收比,并与基准反射球面的接收比进
比较。
2
1 FAST 工作剖面图
二、 模型假设
1. 假设:望远镜外部环境理想,对面板与电磁波反射影响忽略;
解释:忽略热胀冷缩、风力雨水等对索网结构以及电磁波传播路径的影响。
2. 假设:反射面板在调整过程中不会发生形变;
解释:为便于计算模拟反射面板与理想抛物面的拟合贴近过程,认定反射面板在
个过程中一直维持半径为 R 的球面状态。
3. 假设:不考虑主索、下拉索与主索节点的重力,以及索网内力影响;
解释:由于结构自重与索网内力的存在,实际促动器在伸缩过程中的实际移动距
会比理想状态下稍小一点,为方便拟合与贴近,我们忽略扰动,认为其可以直接
到理想状态。
4. 假设:馈源舱不会阻挡电磁波传播路径;
解释300 米口径内的所有反射板都可以均匀接收到电磁波。
5. 假设:下拉索方向一直保持不变;
解释:当下拉索牵动主索节点进行伸缩时,只会沿着下拉索的初始方向进行,不
虑由于伸缩调节带来的方向上的轻微改动。
6. 假设:反射面板间有一定的缝隙存在,但缝隙非常小;
解释反射面板间缝隙的存在能确保反射面板在变位时不会被羁押、拉扯而变形,
在计算反射信号比时,我们认为各个主索节点间反射面板成填充状态,不会有信
的遗漏。
3
三、 符号说明
1 论文符号说明
符号 意义 单位
A 抛物线顶点 /
R 基准球面半径 m
p
2
抛物线焦距 ( A P 间的距离) m
r
抛物线上任一点与圆心
C
间距离
m
t 抛物线上任一点的横坐标 /
R
x
, R
y
, R
z
分别绕 x, y, z 轴旋转所对应的旋转矩阵 /
R 从世界坐标系转换至天体坐标系的旋转矩阵 /
num 300 米口径内主索节点个数
X
0
, Y
0
, Z
0
天体坐标系下主索基准态时节点坐标 /
X, Y, Z 天体坐标系下主索节点坐标 /
x
below
, y
below
, z
below
天体坐标系下地锚点坐标 /
x
above
, y
above
, z
above
天体坐标系下基准态时顶端坐标 /
RMS
i
i 次移动后拟合偏差均方根 m
s
ij
i 次移动后标号 j 的主索节点附近标记点偏离距离的均值 m
四、 问题的分析
4 . 1 问题一的分析
当观测天 S 位于准球正上方, α=0°β=90° 时,该理抛物关于线
CS 对称。当目标天体向望远镜发射出一组竖直向下的平行电磁波信号,信号会经过理
想抛物面的反射汇聚到馈源舱 P 处。做截面图,从二维的图像上观察,则可知理想抛物
面是由一个以 P 为焦点,最低点 A 为顶点的抛物线,以 CS 为轴旋转所得。
由于基准状态下,促动器顶端径向伸缩量为 0其径向伸缩范围为 0.60.6 米,
以照明区域内的理想抛物面应该在促动器可以伸缩的范围之内。为了减少能量损耗并方
4
便对反射面板进行调节,我们应尽量缩短促动器的伸缩调节距离,所以我们找出所有可
能性情况中所需调节的伸缩量的最大值尽可能小的情况,即为最佳的理想抛物面。
4 . 2 问题二的分析
由于目标天体的方位发生变化,首先建立世界坐标系与天体坐标系,在天体坐标系
中,CS 仍沿着 z 轴方向,通过旋转矩阵对世界坐标系旋转变换得到天体坐标系,则变
换后的坐标系中理想曲面方程与问题一结果相同。
同理将所有节点坐标通过旋转矩阵变换到天体坐标系中,可以得到天体坐标系下的
节点分布,便于量化表达口径约束与伸缩长度限制。为将球形面板与理想抛物面尽可能
贴近,首先考虑所有主索点位于理想抛物面上的情况,但最终计算结果并不理想。方案
二在每一块球形面板上确定一系列标记点,计算标记点与抛物面间距离的均值,并以该
均值为距离大小,沿促动器伸缩方向移动主索点,直至偏差均方根值达到理想范围,
立最优拟合方式。最终通过反变换,将天体坐标系下各点还原到世界坐标系中。
4 . 3 问题三的分析
在完成反射板的拟合过程后,由于每一个板的位置与朝向各不相同,想要精确计算
出球面子块的反射结果非常困难。为解决这一问题,可以将口径内的各个反射面板进行
离散化处理,选取较为均匀分布的标记点,并对所有标记点进行反射路径与最终落点计
算。由于我们对连续性问题进行了离散化处理,每个反射板的倾斜程度会对其贡献率产
生影响,所以将每块板的投影面积占比为权重,最终将每块板的有效反射率带上权值相
加,作为接收率。
五、 模型的建立与求解
5 . 1 建模准备工作
题中基准面理化为个半 300m,口径为 500m 体,但据实
据可观测得知,该球体半径并不是为确切的 300m,而由于促动器的调节范围为 0.6
0.6m 这样一个的范内,所零点的偏会带很大影响,而导建模
结果不理想。所以首先根据各个主索节点的初始坐标,计算出实际的基准球面半径,
开始建模工作。
R
i
=
x
2
i
+ y
2
i
+ z
2
i
(1)
R = R
i
=
n
i=1
R
i
n
(2)
其中 x
i
, y
i
, z
i
为各个主索节点的坐标,R
i
表示主索节点初始时与原点的距离,n
示主索节点个数,R 为最终基准球面半径。最终得到半径 R 约为 300.4m
5
5 . 2 问题一
5 . 2 . 1 二维平面坐标系的确立
如图 2所示,做截面图,从二维几何角度分析,以 C 为原点,CS 方向为 y 轴正方
向建立平面直角坐标系。基准球面所对应圆的方程式为:
x
2
+ y
2
= R
2
(y < 0, 250x250) (3)
由于促动器的伸缩范围为 0.60.6 , 则促动器最大伸缩的上下边界为:
x
2
+ y
2
= (R + 0.6)
2
(y < 0, 250x250) (4)
x
2
+ y
2
= (R 0.6)
2
(y < 0, 250x250) (5)
设顶点 A 与焦点 P 之间的距离 (焦距)
p
2
,则 A 点坐标为 (0,
p
2
0.534R)P
坐标为 (0,0.534R)。以 A 为顶点,P 为焦点的抛物线方程为:
y =
p
2
0.534R +
x
2
2p
(6)
2 二维平面坐标系
6
5 . 2 . 2 顶点范围确立与最优方案选取
考虑到促动器的伸缩范围以及照明区域的口径大小限制,理想抛物线服从以下约束
条件:
s.t.
x
2
+ y
2
(R 0.6)
2
x
2
+ y
2
(R + 0.6)
2
150x150
y < 0
(7)
顶点 A 的取值范围为 (
p
2
R,
p
2
R),计算理想抛物线上的点与圆心 C 的距离:
r =
t
2
+ (
p
2
0.534R +
t
2p
)
2
(8)
其中 r 表示抛物线上任意一点距离圆心 C 的距离,t 表示该点的横坐标,p 为两
的焦距。若需满足(7)的约束条件,则要求 r 值恒大于 R 0.6 小于 R + 0.6
在选择最终的最优理想抛物线时,我们决定尽可能缩短促动器所需调节的距离,
而减小调节难度,在节省能量损耗的同时方便操作,减少反射板调节时间。于是最优抛
物线的目标函数为:
min{max|r 300|} (9)
5 . 2 . 3 问题一最终解答
将式 s(t) = |r 300| t 进行求导运算,找出三个极值点, max|r 300| 只可能
在三个极值点与两个端点处取得。将五种情况下 t 的取值依次代入到(16)中,则最优状
态下促动器的伸缩量 s = min{f (p)}(已保留 5 位有效数字):
f(p) = max
|160.41
(0.0031169p + 1)
2
300.40|
|17.912
p + 2.5309 · 10
28
300.40|
|11250
0.00017778 +
(4.4444 · 10
5
p
2
+ 0.014259p 1)
2
p
2
300.40|
(10)
性,同,
最终 p 线。(9) f(p) 不得 0.6,可
为图 3a中红色方框内部区域。
三条曲线分别有三个交点,如图 3b所示,选择 min{max|r 300|} 对应的点,即蓝
色实线与红色点划线的交点为最佳 p 取值点。最终取值为:p = 280.6446794774304
由该抛物线旋转所得理想抛物曲面如图 4所示,其表达式为 (保留 5 位有效数字)
z = 0.0017816(x
2
+ y
2
) 300.74 (11)
7
(a) s
max
(p)
(b) 交点处放大图
3 促动器最大移动距离与 p 关系图
8
4 理想曲面
5 . 3 问题二
5 . 3 . 1 旋转矩阵的确立
问题目标的位
α
=36.795°
β
=78.169°
的位置,以图 5a示方
立世界坐标系。为了将 S 位置转换到坐标系的正上方以方便计算分析,将世界坐标系先
后绕 z 轴旋转 α,绕 y 轴旋转 90° β, 如图 5b, 5c所示,得到天体坐标系。
(a) 世界坐标系与 S 方位角
(b) z 轴旋转结果
(c) y 轴旋转结 (
体坐标系)
5 坐标系转换过程
x, y, z 轴分别对应旋转矩阵为:
R
x
=
1 0 0
0 1 0
0 0 1
R
y
=
cos(90° β) 0 sin(90° β)
0 1 0
sin(90° β) 0 cos(90° β)
9
R
z
=
cosα sinα 0
sinα cosα 0
0 0 1
最终将世界坐标系转换为天体坐标系的矩阵为:
R =R
x
R
y
R
z
=
1 0 0
0 1 0
0 0 1
cos(90° β) 0 sin(90° β)
0 1 0
sin(90° β) 0 cos(90° β)
cosα sinα 0
sinα cosα 0
0 0 1
=
sinβcosα sinβsinα cosβ
sinα cosα 0
cosβcosα cosβsinα sinβ
理想抛物面在天体坐标系中的表达式与问题一结果相同。
5 . 3 . 2 理想抛物面的确定与顶点坐标计算
设世界坐标系中,理想抛物面的顶点为 A
T
= (x, y, z)而在天体坐标系中理想抛物
面与问题一中所求相同,顶点为 A
T
= (0, 0, 300.74),则有:
A
= RA
0
0
300.74
=
sinβcosα sinβsinα cosβ
sinα cosα 0
cosβcosα cosβsinα sinβ
x
y
z
(12)
由此可得世界坐标系下,理想抛物面的顶点坐标为:
A = R
1
A
最终顶点计算结果为:(49.3751821, 36.93063567, 294.34729243)
5 . 3 . 3 拟合程度量化分析
由于每一块反射面板均为基准球面的一部分,所以最终的工作抛物面是一个近似旋
转抛物面,并不能与理想抛物面完全重合。为了对拟合程度进行量化分析,我们引入拟
合偏差均方根 [5] 的概念。
在每 45 个标点,一块析,如图 6a[5]
示。以一个主索点为中心点,选取周围六块反射板上与之接近的标记点(即图 6b[5]
六边形虚线框中的标记点)为研究对象,根据式 (16) 计算出虚线框内所有点与理想抛物
10
面的距离,并求出均值 s计算所有主索节点对应的 s 的均方根 R M S(若点位于理想
抛物面以上,距离为正,否则为负)其中 num 表示 300 口径内主索节点个数。
RMS =
num
i=1
s
i
2
num
(13)
在工程中为满足天文观测的需要,要求反射面与工作抛物面的拟合偏差均方根在理
想情况(不考虑加工、制作及主索网调节误差)下小于 2.5mm[6]
(a)
(b)
6 反射板标记点选取与计算
5 . 3 . 4 拟合方案一
首先 1 与附 2 标系点、
上下端点的坐标通过旋转变换矩阵,变换为天体坐标系下的坐标点。为使反射板与理想
抛物面尽量贴合,我们首先将主索节点调整至理想抛物面上,贴近方向即为下拉索的方
向。
设天体坐系下,准态主索点坐 (X
0
, Y
0
, Z
0
) 后的索节坐标
(X, Y, Z)调节的方向向量为 (x
above
x
below
, y
above
y
below
, z
above
z
below
)可知该主索
节点运动轨迹为:
X x
below
x
above
x
below
=
Y y
below
y
above
y
below
=
Z z
below
z
above
z
below
(14)
求,
束:
s.t.
(X X
0
)
2
+ (Y Y
0
)
2
+ (Z Z
0
)
2
0.6
X x
below
x
above
x
below
=
Y y
below
y
above
y
below
=
Z z
below
z
above
z
below
150
X
2
+ Y
2
150
Z < 0
(15)
11
促动器伸缩长度为:
s =
(X x
above
)
2
+ (Y y
above
)
2
+ (Z z
above
)
2
(16)
在确立理想抛物面后,为尽可能将反射面板与抛物面贴近,首先尝试将所有主索节
点移动至理想抛物面上的状态。将直线方程式 (14) 与理想抛物面曲面方程 (11) 联立,
得到主索节点运动到抛物面上的各个点。
计算此时的拟合偏差均方根约为 0.0242m,与工程中的理想范围有很大差距,需要
寻找更加优化的方案。
5 . 3 . 5 拟合方案二
当主索节点都移动至理想抛物面上,如图 7a[6] 所示,由于每一块反射面板都是一
个半 R 的球面,导致主索点以的其分都于理抛物下方,而未
能实现最优化的贴近方式,需要寻找优化方案。
理想中最佳贴近状态下,主索节点会稍微偏离理想抛物面,使得球面反射板较为均
匀地分布在理想抛物面的上下两侧,从而减小反射面与抛物面的偏差均方值,如图 7b[6]
所示。
(a)
(b)
7 反射板与抛物面的拟合
反射板初始状态为一个理想球面,计算初始状态下每一个主索节点对应的 s
1
将主
索节点沿径向移动 s
1
米的距离,计算此时的拟合偏差均方根 RM S
1
更新此时主索节点坐标,通过迭代,对上述步骤进行循环操作,第 i 次操作中将主
索节点向球心方向移动 s
i
距离,并计算此时拟合偏差值的均方根 RM S
i
RMS
i
=
num
j=1
s
ij
2
num
(17)
其中 RMS
i
为第 i 次移动后的偏差均方根,num 表示参与运算的主索节点个数,s
ij
表示参与运算的主索节点附近所有标记点偏离距离的平均值。循环操作,直至 |RM S
i
RMS
i1
| 小于 0.1mm 时结束,认为所得结果为优化后的拟合贴近结果。最终主索节点
与理想抛物面的偏差距离为:
s
j
=
m
i=1
s
ij
(18)
12
其中 s
j
为标号为 j 的主索节点与抛物面偏差距离,m 为循环次数,s
ij
为第 i 循环时
主索节点的移动距离。
算法伪代码如下
Algorithm 1 FAST”反射板拟合方案二
Require: 主索节点初始坐标,理想抛物面表达式,标记点坐标,i =1RMS
0
=0
Ensure: 拟合结果
1: 计算基准球面上各主索节点对应 s
1
2: 将主索节点移动该均值距离
3: 更新标记点
4: 计算偏差均方根 RM S
1
5: while RM S
i
RMS
i1
> 0.0001 do
6: i++
7: 计算各主索节点周围的标记点与理想抛物面距离的均值 s
i
8: 将主索节点移动该均值距离
9: 更新标记点
10: 计算偏差均方根 RM S
i
11: end while
经过 10 次迭代循环后满足循环终止条件,均方根变化趋势如图 8所示,截止时 RMS
约为 0.108mm
8 RMS 随迭代次数变化趋势图
确定天体坐标系下各点坐标后,再利用旋转矩阵的逆矩阵,反变换求出世界坐标系
13
下坐标结果。最终结果数据,包括顶点坐标,主索节点编号、坐标,促动器伸缩量,
情请参考附录 A 或支撑材料中“result.xlsx”文件。
5 . 4 问题三
5 . 4 . 1 电磁波传播路径
如图 9所示,对于每一块反射面板上一点 P ,入射电磁波与反射电磁波关于径向直
线 OP 对称,设 P 点坐标为 (x
p
, y
p
, z
p
),球心坐标为 (x
o
, y
o
, z
o
),由于在天体坐标系中,
入射电磁波始终沿着竖直方向,所以照射到 P 点处的电磁波直线方程式为:
x = x
p
y = y
p
设入射电磁波上一点坐标为 (x
p
, y
p
, z
),反射电磁波上与之关于 OP 对称的一点
标为 (x, y, z),两点的中点坐标为 (
x + x
p
2
,
y + y
p
2
,
z + z
2
),且中点在 OP 上,则有以下
关系式:
x x
p
2(x
p
x
o
)
=
y y
p
2(y
p
y
o
)
=
z + z
2z
p
2(z
p
z
o
)
(19)
(x x
p
)(x
p
x
o
) + (y y
p
)(y
p
y
o
) + (z z
)(z
p
z
o
) = 0 (20)
馈源舱所在平面为:
z = 0.534R (21)
联立式 (19)、式 (20)、式 (21),便可以得到反射信号在馈源舱平面的击中坐标,从
而判断是否在有效的接收面内。
9 电磁波传播路线
5 . 4 . 2 馈源舱接收比计算
由于每一块面板都是一个半径约为 300 米的球面,为方便对该主动反射面的反射接
收效率进行研究,将连续性的球面进行离散化处理。根据天文观测的需要,要求在曲面
14
上所选择的标记点间距不大于 1.52m 较为合适。[5] 根据第二问中的标记点选择方式,
每个标记点间距离符合要求。我们对口径 300m 范围内的所有标记点进行电磁波入射试
验,计算出每一处反射电磁波在馈源舱平面内的击中位置。
对于一块独立的反射板,设该面板的接收率为 w
i
天体坐标系中,300 米口径范围
投影至 xoy 平面的面积为 S
total
,该反射板投影至 xoy 平面的面积为 S
plate
300 米口径
内反射面板个数为 n。由于我们对连续曲面进行了离散化处理,反射板的倾斜程度会对
结果有影响。每块板以
S
plate
S
total
为权重,最终接受比 w 为:
w =
n
i=1
w
i
S
plate
S
total
(22)
最终结果如表 2所示:
反射面状态 馈源舱接收比
拟合抛物面 61.32298629255489%
基准反射球面 5.723596105664632%
2 不同状态下馈源舱接收比
由此可见拟合抛物面的馈源舱接收比远远高于基准反射球面,本文提出的拟合优化
方案能够较好解决射电望远镜主动反射面调节功能。
为直观看清散点位置分布,馈源舱圆盘有效接收范围内的散点位置分布图如图 10
示。为更直观看清散点集中程度,馈源舱圆盘有效接收范围内的散点数量分布图如图 11
示。
(a) 拟合抛物面结果 (b) 基准反射球面结果
10 反射电磁波在馈源舱平面散点位置分布图
15
(a) 拟合抛物面结果 (b) 基准反射球面结果
11 反射电磁波在馈源舱平面散点数量分布图
六、 模型的总结与评价
6 . 1 灵敏度分析
最终的最优方案为迭代 10 次后的结果,为验证该方案的合理性与实际效果,我们
将迭代次数为 4 9 次的拟合方案进行问题三中的电磁波反射试验,计算出不同状况下
的馈源舱接收率,如图 12 所示,比较后本文最优方案效果为最佳。
12 接收率与迭代次数关系图
16
6 . 2 模型优点
1. 在计算表达式时,使用 SymPy 进行符号运算,不同于数值运算,符号运算的结果能
够清晰体现各变量之间的关系,同时提高模型运用的普适性。
2. 结合工程设计方面的知识与要求,合理设置标记点的选取,将连续性球面离散化
理。同时引入误差均方根,通过迭代优化,将拟合曲面的偏差均方根缩小到工程
要求范围内,符合实际需求。
3. 建立世界坐标系与天体坐标系,使得无论天体如何运动,在天体坐标系中,理想
物面方程一直不变,且电磁波沿竖直向下入射,从而使不同的天体位置情况下的
模呈现统一化,提高模型的普适能力。
4. 利用 Python 程实程中, Numba 装饰添加数定中,通时编
译(JIT)大大提高运算速度与效率。
6 . 3 模型缺点
1. 建模过程中,理想化反射板,认为由于缝隙的存在,使得反射面板在拉伸移动不
变形。从而未能考虑主索 0.07% 的变化幅度限制。
2. 标记点选取方式为:首先在三个主索节点形成的平面三角区域均匀选取 45 个点,
线面。布,
而是有极小的偏差。
参考文献
[1] Five hundred meter aperture spherical radio telescope (FAST) [J]. Science in China(Series
G:Physics,Mechanics & Astronomy),2006(02):129148.
[2] 李会贤, 南仁东. [J]. FAST 工程进展及展望 & 自然杂志,2015,37(06):424434.
[3] Kang Jiao et al. Toward a direct measurement of the cosmic acceleration: roadmap and
forecast on FAST[J]. Journal of Cosmology and Astroparticle Physics, 2020, 2020(1)
[4] 赵正旭, 刘曼云, 宋立强, 温晋杰, 赵卫华, 彭育贵. 射电望远镜馈源舱数字化模型的创
[J]. 现代计算机,2019(26):37+12.
[5] 钱宏亮. FAST 主动反射面支承结构理论与试验研究[D]. 哈尔滨工业大学,2007.
[6] 沈世, 范峰, . FAST 反射支承构总方案[J]. 计算,
筑结构学报,2010,31(12):18.
17
[7] 钱宏, 范峰, , 王启. FAST 面支结构体索分析[J]. 哈尔工业
大学学报,2005(06):750752.
[8] 庆伟, 姜鹏, 南仁东. FAST 反射面面板单元初始间隙[J]. 机械工程学报,2017,53(17):4
9.
18